浅论银行帮助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点击数:594 | 发布时间:2025-08-02 | 来源:www.nakazh.com

    目录

    1、 银行帮助的定义及性质--------------------------------------------------- 04
    2、 银行帮助法律风险的种类及成因----------------------------------------- 04
    (一)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帮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04
    1.因故意不履行帮助义务致使的法律风险。----------------------------------04
    2.当事行因未能正确履行帮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05
    (二)执法机关违规办案引发的帮助风险--------------------------------------06
    (三)银行与申请帮助的执法机关均无过错的状况下发生的帮助风险---------06
    3、法律救济的乏力,加强了帮助风险----------------------------------------07
    4、关于预防和降低银行帮助法律风险的考虑---------------------------------08
    (一)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健全立法体系,提升执法职员素质和执法机关
    执法水平。---------------------------------------------------------------------08
    1.健全立法体系,降低法律漏洞。-------------------------------------------08
    2.打造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救济规范。--------------------------------------08
    3.提升执法职员素质和执法机关执法水平,降低违规办案的发生。---------08
    4.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加大对生效法律文书强制实行的力度。---------09
    5.帮助风险的降低还有赖于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09
    (二)加大金融机构内部规范建设,提升银行员工自己的法律素质------09
    1.加大金融机构内部规范建设,对内部员工的帮助行为加以约束。------09
    2.各级银行管理职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培养好的法律意识。--10
    3.一线员工应加大银行帮助常识的学习,降低不当帮助的发生。-------10

    内容摘要
    伴随国内立法节奏的加快和执法机关执法力度的加强,因银行帮助引发的法律风险有渐渐增长的态势,并且已开始对银行业的进步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加大对银行帮助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银行业进步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但理论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尚非常鲜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及其法律风险防范作一简要探讨。银行帮助是指有权机关在案件的查处、审理、实行等执法环节上,因办案需要依法到银行查看、冻结、扣划当事人(包含个人和单位)的有关款项,查阅与案件有关的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等银行资料时,银行需要履行的一项法定帮助义务,它是国内银行对顾客存款承担法定保密义务的一种例外。依据申请帮助机关的不同,可分为银行的司法帮助和行政执法帮助。在实践中,以司法帮助居多。银行能否正确履行这项义务,将产生不一样的法律后果,由此也导致了肯定的法律风险。现阶段,国内银行帮助的法律风险依据其形成缘由可分为三大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帮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执法机关违规办案引发的帮助风险;银行与申请帮助的执法机关均无过错的状况下发生的帮助风险。帮助风险发生后,因为法律救济方法较少,且方法乏力,又进一步加强了风险。针对银行帮助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预防和降低银行帮助的法律风险: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健全立法体系,提升执法职员素质和执法机关执法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内部规范建设, 提升银行员工自己的法律素养。
    关键字:银行帮助;风险; 防范

    伴随国内立法节奏的加快和执法机关执法力度的加强,因银行帮助引发的法律风险有渐渐增长的态势,并且已开始对银行业的进步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加大对银行帮助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银行业进步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但理论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尚非常鲜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及其法律风险防范作一简要探讨。
    1、银行帮助的定义及性质
    所谓银行帮助是指有权机关在案件的查处、审理、实行等执法环节上,因办案需要依法到银行查看、冻结、扣划当事人(包含个人和单位)的有关款项,查阅与案件有关的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等银行资料时,银行需要履行的一项法定帮助义务。具体来讲,帮助查看是指金融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与有权机关查看的需要,将单位或者个人存款的金额、币种与其他存款信息告知有权机关的行为;帮助冻结是指金融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与有权机关冻结的需要,在肯定时期内禁止单位或者个人提取其存款帐户内的全部或者部分存款的行为;帮助扣划是指金融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与有权机关扣划的需要,将单位或者个人存款帐户内的全部或者部分存款划拨到指定帐户上的行为。
    银行帮助依据申请帮助机关的不同,可分为银行的司法帮助和行政执法帮助。在实践中,以司法帮助居多。
    银行帮助是银行的一项法概念务,它是国内银行对顾客存款承担法定保密义务的一种例外。因此,银行能否正确履行这项义务,将产生不一样的法律后果,由此也导致了肯定的法律风险。

    2、银行帮助法律风险的种类及成因
    现阶段,国内银行帮助的法律风险依据其形成缘由可分为三大类:
    (一)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帮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
    1.因故意不履行帮助义务致使的法律风险。伴随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同业间的角逐日趋加剧,争市场、争份额成为各家银行工作的重点,而这就需要银行尽量地满足顾客需要,为顾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因为国内现阶段社会信用情况常见较差,企业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意识匮乏,这就使得原本非常正常的银行帮助成了某些顾客衡量一家银行服务水平好坏的规范,从而使得银行在履行帮助义务时陷入两难境地。于是有些银行在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推行起了法律实用主义、利已主义:只想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不愿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譬如有的银行,每年都有很多的案件起诉到法院,通过法律的救济也收回了很多的呆滞贷款,其合法权益应该说得到了维护;然而按法律规定需要其帮助法院实行其他案件时,却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拒不帮助,为留住顾客,就违法地拒绝或变相拒绝履行帮助义务,最后被法院制裁,酿成法律风险。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正是“法律实用主义”的典型写照。
    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是使用确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进行的。国内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法律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一方享有权利,另一方也就势必负有义务;而一方负有义务,也就意味着另一方享有权利;或者就一方来讲,既享受权利又承担义务。这正如马克思所言:没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无权利的义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势必要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别人的合法权益,为法律所不容,最后也致使没办法充分达成自己的权利。
    2.当事行因未能正确履行帮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因为国内法律、行政法规关于银行帮助的规定大多较为原则,为增强其现实操作性,各有关部门即纷纷颁布了各种有关操作细节,而这类细节由于部门限制,总是不可以达到公示公知的程度,这就为银行正确履行帮助义务增添了困难;除此之外,因为一些银行对银行帮助还未足够看重,部分基层管理职员和一线职员这方面的常识还较为贫乏,以致在帮助时不可以正确履行帮助义务,导致风险发生。这种风险又可分为两种,即顾客追索因错误帮助被错扣的存款和法院追究错误帮助的法律责任。福建厦门的林女性向业务伙伴王某的银行卡上汇款时,不慎误将巨款16.3万元汇到南京朱某的账户上。应林女性需要,银行当即“纠错”,直接将朱某账户上的钱划给了林女性。朱某觉得银行越权划款,将银行告到法院。江苏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判决银行败诉,返还朱某16.3万元并承担诉讼费。败诉后,银行把林女性诉至厦门集美区人民法院,需要其承担败诉损失。
    8月2日,集美区法院判决被告林女性败诉。
    (二)执法机关违规办案引发的帮助风险
    因为国内现有执法职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法院实行职员的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加之各地地方保护主义较为紧急,某些执法机关为保护当地企业的利益,滥用权力,违规办案,也是银行发生帮助法律风险的一个缘由。
    1997年十月27日,A市建行营业部(以下简称A市营业部)应a企业的申请,承兑了一笔金额为100万元,收款人为b企业的商业汇票,后该汇票经两次背书出售后被d公司获得,d公司持该票到D市农行(简称农行)申办贴现,并做了背书,D市农行在汇票到期日向A市营业部提示付款时,被告知,该票据已被A市法院裁定停止支付,故拒绝付款。D市农行遂以票据纠纷为由将b公司、d公司和A市营业部诉至D市法院,需要上述三被告支付票款及票据到期日至付款日的利息。另由b公司一同承担本案诉讼费。
    1999年D法院判决A市营业部支付票款及票据到期日至付款日的利息(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付)。后该判决虽被某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但至此A市营业部已支付差旅费及诉讼费近2万元。
    党的十五大坚定而又明确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策略,各级政府也相继提出了“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的口号。然而极少数公务职员将它简单地理解为“使用方法来治”,“使用方法来治”是把法单纯作为工具和方法,政府运用“法”这一工具和方法来治理国家、治理老百姓。这种观念令政府以治者自居,人民被视为消极的被治者。像法治并不不承认人有哪些用途一样,人治也并不不承认法有哪些用途;但人治是仅仅把法作为一种治民的工具,当主人感觉这件工具不顺手甚至碍手时,可随时弃之不需要。这里面既有特权思想在起用途,更有法律是“专管老百姓”的“工具论”在作祟。
    (三)银行与申请帮助的执法机关均无过错的状况下发生的帮助风险
    受现行体制的束缚,国内立法体系也存在颇多漏洞,较为突出的是1995年。
    7月1日《商业银行法》推行后,该法第30条规定:“对单位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看,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自95年7月1日,《商业银行法》推行后,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才构成银行帮助的有效依据。但《中共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既不是法律(此处为狭义的法律,即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也不是行政法规(国务院为实行法律的规定或履行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而依据宪法和法律依据肯定程序拟定的规范性文件),而该条例第28条第七款却规定:“经县级以上(含县级)纪检机关负责人批准,纪检机关可以对被调查对象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进行查核,并可以公告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止支付。”若依规定提供帮助一旦被实行人发难,将使银行和法院处于尴尬境地,危及司法机关的权威。而且,伴随国内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银行开始大举登陆国内金融市场,它们也将面临这一问题。此类问题若不解决,必然对国内在国际上的形象导致不好的影响。
    再有一类并不是是体制导致的立法漏洞,也会给银行带来帮助风险。譬如执法机关违规办案引发帮助风险的案例中,A市法院依据b企业的申请,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作出停止支付被申请票据票款的裁定并无不当,A市营业部实行该停止支付公告书亦无不妥,但问题是《票据法》规定:“汇票付款人承兑汇票后,应当承担到期付款的责任。”这就使承兑银行陷入两难处境,如不付款,持票人会发难;付款又会面临被法院制裁的风险。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